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农村学校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推进,学校信息化设备也在不断更新配置,然而一旦完成,却不重视发挥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作用,有的甚把它们搁置不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设备运用率低。各种信息化建设工程投入使用通过验收后,唯独对这些先进的设备怎样维护、怎样使用、怎样发挥它们的作用缺乏研究,又舍不得投入人力物力加强管理,致使这些先进的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检查时,也只注重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检查,这自然影响了其他教师对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积极性,加剧这些设备的搁置程度。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无法有机整合。一方面出现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热热闹闹,而平时教学冷冷清清的局面。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热衷于多媒体的使用,所以不管什么内容、不管什么课他都要使用多媒体,一切都被多媒体取而代之。有的教师不擅长制作课件,便从互联网一下了之,只要是课件上有的,管他是否需要,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概照章行事。表面上看,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能课堂变热闹了,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却不见了。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刚好相反还是保持着原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姿态投入教学。尽管他们在所有公开教学活动中也使用多媒体,但其内心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缺乏认同,当然这些教师所在班级的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是极低的,有的几乎等同于搁置。
4.管理落后。设备配置到位后,有的学校却疏于管理,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后续保证资金,所以有许多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出现故障后,就无人问津了,成了摆设。有少数学校甚至怕使用中出现问题,竟然从不启用,以至于有的设备从没用过就没人管了。
5.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兴起虽说已有一段时间,但仍不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关键是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与时代相符的信息素质,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承担机器的维修维护工作,也就是要具备丰富的硬件知识。
二、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如何才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呢?在调查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增强意识,重视管理。作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改造工程给学校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要组织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研究把这些新设施、新设备用好用足,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强大作用,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成绩和办学水平作贡献。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作用,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管理上,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管理,把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升级改造有条不紊地的落实到位,做到制度、人员以及资金保障三位一体,努力使这些新设施、新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2.创新机制,提供保障。针对目前一部分农村学校“重建设,轻使用”的问题。只有创新机制提供保障,才能让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改造工程没有后顾之忧,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3.注重培训,转变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种手段,自然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研究它应用于教学各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着眼于学校、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应是今后农村学校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和深度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才能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才能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中学信息化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是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这些改变对于农村中学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转变必将增添无尽的动力。
(山东华宇工学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news/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