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学“三个课堂”典型经验

2023年4月24日至25日,陕西省中小学“三个课堂”现场推进会在西咸新区召开。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西咸新区、榆林高新中学、商洛市洛南县第二小学分别就市县校开展“三个课堂”情况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材料发布,以供学习参考。

西安市:提质量强素质重实践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三个课堂”

近年来,西安市将“三个课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观的有力抓手,扎实推进“源于教育理想,始于教育实践,成于教育改变,指向国家的未来和美好”的“三个课堂”西安行动,做出了西安实践,初步形成了西安经验。

——深耕“第一课堂”,紧扣教学主阵地,聚焦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夯实硬件基础。多措并举改善办学条件,为“第一课堂”夯实硬件条件保障。编制完成《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西安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做好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在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市级每年投入资金3.22亿元,从办学条件、内涵发展、教科研等方面对“新优质成长学校”进行全方位提升,已培育学校427所,正在培育学校170所。市级每年投入2亿元资金,对公办学校予以奖补,支持学校优化设施设备。二是强化人才支撑。精心实施进校园招聘、接收公费师范生等重点工作,三年共招聘教师22867名,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教师培训提升,培训校园长教师50万人次以上,择优遴选5112名校长教师参加交流轮岗,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三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入开展“课堂革命陕西行动”,设立西安市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创建品质课程实验学校116所,评选市级义务教育课程与管理示范基地42个。举办“西安好课堂”系列活动12期,展示观摩课150余节,发挥学校互帮提升作用。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西安市一等奖获奖占全省81.8%,总获奖占全省91.3%。

——丰富“第二课堂”,提升核心素养,彰显课后服务特色。一是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遴选认定“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获奖案例32篇,其中3篇案例在教育部获奖。强化劳动教育,认定市级教育实践基地30个,创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8个,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二是切实突出减负提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第二课堂”高质量实施,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开展全市第二届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认定市级优秀案例183个。推荐参评省级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95项,获奖69项,获奖比例72.63%。三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打造符合区域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实现“一区一品”“一校一品”。开发内容丰富、相互融合、支撑学习进阶的课程资源群,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新范式,组建戏曲、器乐、手工、书法、合唱、舞蹈、篮球等社团,广泛开展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等丰富多元的课后育人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得到多元全面发展。

——拓展“第三课堂”,增强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持续深化研学实践教育。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资源,开发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活动线路,如红色文化之旅、绿色自然之旅、历史文化之旅、现代科技之旅等不同主题,市级每年列支300万研学旅行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研学补贴。全市创建国家级研学营地、基地8家,省级研学基地33家,市级研学基地48家,实现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并驾齐驱、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二是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先后与超市、医院、交警队、银行、法院等单位对接,建立职业体验基地,系统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利用博物馆优秀文物资源和教育资源,加强馆校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机融合,将博物馆教育常态化纳入“第三课堂”。三是强化教育科研助推作用。教育科研是提升质量的“助燃剂”,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全市教科研机构深入学习研究领会“三个课堂”的“三个新塑造”,积极实施“六项新举措”、聚焦“七个新维度”,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课题驱动课堂改革,发挥教科研对课堂改革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培育更多“三个课堂”的西安生动实践。

宝鸡市:深耕“三个课堂”实现“三全育人”

近年来,宝鸡市把“三个课堂”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课前课后贯通、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深度融合,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三全育人”注入新活力。

——做强“第一课堂”,让学生“学得扎实”。“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向课堂要质量,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建设“宝鸡好课堂”。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连续14年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开展观摩研讨、岗位练兵、全员培训、教学论坛、评课赛教等活动,引导学校和教师抓好主责主业,在备课、磨课、上课、评课、改课上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建设“宝鸡好教研”。聚焦教学方式、实施策略、学科融合等关键环节,组建跨区域、跨学科、跨学段协同教研团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攻关,助力课堂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作业革命”,按照“限时、限量,分层、分类”布置原则,有效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倒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三是建设“宝鸡好教师”。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县管校聘”改革,逐步配齐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专职教师,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依托“宝鸡教育云平台”,一手抓课堂教学改革,一手抓智慧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网络备课、远程教研、在线交流等服务,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2022年,宝鸡市在全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奖45人次,位居全省前列。

——做活“第二课堂”,让学生“学得尽兴”。“第二课堂”是学生培养兴趣特长、实现个性发展的“孵化场”。我们全面贯彻“双减”政策,普及课后服务,在机制创新、宣传引导、保障服务、实践指导上做好功课。一是“建好”。率先建设“宝鸡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报名、缴费、选课、考勤、评价、退费“一网通管”,方便师生选课和家长评价。目前该网注册学生30.5万人,教师2.4万人,家长44.5万人,成为“教育第一平台”。二是“管好”。印发课后服务指导意见、收费标准、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示范创建、监督检查、补助发放等制度,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100万元,创建课后服务示范校60所,教师参与率达到96%以上。三是“办好”。指导学校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发展壮大学生社团,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资源,组织学生混级、混班、混龄开展活动,真正让每一名学生找到“自己的坐标”,实现教室“亮”起来、操场“动”起来、阅览室“满”起来、功能部室“活”起来。目前全市常态化参与课后服务学生29.96万人,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93%。

——做大“第三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第三课堂”是学生转识成智、综合实践的“引力场”。我们持续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充分挖掘革命、乡土、文化、民俗、农耕、工业等资源,联合认定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24个、承办准入单位12个;创建省级研学实践基地17个,省级劳动教育基地7个;全市所有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馆等面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上好“第三课堂”提供保障。县区、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开展爱国教育、红色游学、劳动实践、工业参观等研学活动,连续三年组织10余万学生到太白鳌山滑雪场开展“冰雪研学”,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渭南市:深入推进课堂革命赋能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自“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推进以来,渭南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探索高质量课堂革命的落地策略和行动路径。

一是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引领课堂建设内涵发展。高质量课堂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渭南市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统管、教研机构统抓、学科研发指导中心和学校主办、督导或者第三方评估的管办评相协调的工作机制。成立渭南市各学段学科研究发展中心10个,每个学科由全市5-7名学科带头人组成,打破县域界限,学习和研究学科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改革动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疑难困惑,引领全市各学段的学科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制定印发了渭南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按照“补短板促均衡、促公平提质量”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六项行动计划,保障“课堂革命渭南行动”向纵深发展。一是实施“强规范树品牌”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德育质量;二是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促进中小学均衡优质发展;三是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补短攻坚行动计划,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四是实施教师能力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实施课堂文化建设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卓越课堂、生本课堂、智慧课堂、创新课堂、生态课堂等多样化学科课堂文化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六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行动计划,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二是深入实施“三名+”建设,确保全市课堂革命纵深发展。系统推进“三名+”建设,延展渭南课堂革命品牌效应。印发《渭南市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的通知》《渭南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三名+”建设工作的通知》《渭南市教育局关于持续深化“三名+”建设工作暨开展提质增效系列活动的通知》等文件,以“名校+”建设工作为统领,以“名校长+”“名师+”建设工作为抓手,通过深化“三名+”建设工作,推动渭南课堂革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助力课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师+”品牌课堂建设,进一步提升课堂革命品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近年来,全市共组建121个市级、194个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71个市级、195个区县级“名校长+”发展共同体,102个市级、568个区县级“名师+”研修共同体,开展各类研修研讨活动21000余场次,为全市课堂革命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是深入实施三项示范校创建工作,助推学校课堂革命特色发展。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学创新”三类示范校创建研修工作,制定印发了《渭南市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学创新示范校创建工作方案》,在县市区全面创建的基础上,全市共遴选出了89所劳动教育、81所心理健康教育、84所思政教学创新学校参与市级示范校创建工作。与渭南师范学院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召开了“示范校创建工作启动会”“示范校专家团队座谈会”,由渭南师范学院与渭南市教研所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创建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精准指导,用以打造典型、形成示范、以点带面、引领全市三类课程深入推进。

四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深化课堂革命内涵。制定印发了《渭南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课堂革命”活动的通知》《渭南市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活动十项工作举措的通知》等文件,结合渭南改革实际,明确政策指引,以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为依托,加强“三个课堂”建设,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样态和学习方式,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提升教师实施课堂革命的能力。

经过系统推进、反复实践、不断提炼,渭南市形成了多元化的“课堂革命”县校品牌,涌现了临渭区的“品质课堂”建设、合阳县的“精彩课堂、智盈校园”课堂革命、渭南初级中学的“生本”教育、渭南小学的“适性”教育、北塘实验小学的“乐贤”教育等一大批“三个课堂”改革的典型案例,引领渭南课堂改革纵深发展。

西咸新区:落实“三个课堂”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西咸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教育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西咸新区教育体育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升教育质量,通过“三个课堂”的深入实施,使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元,引领学生向真而生、向善而立、向美而行,新区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育并举,打造“三个课堂”特色样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形成“德育铸魂、智育培基、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动励志”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一是以启智明慧为核心,坚守“第一课堂”主阵地。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以彩虹课程为载体,创设关注学生发展的“情景化课堂”;沣东新城第一初级中学着力构建“135师生幸福课堂”,以“单元学历案”为发力点,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泾河新城第一中学创设技术赋能的“智慧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发研究;高新一中沣东中学建设“云课堂”,通过互动录播系统与远程音视频双向互动技术,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打破空间限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新课标下课堂观察”“课堂革命之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的课堂活动,积极践行创新型、思维型教学理论。二是以各美其美为核心,创新“第二课堂”显特色。发挥“第二课堂”服务功能,通过艺体选择和社团开设,培训基础技能,培养兴趣特长,提升艺术素养,让每个生命在都能美丽绽放。通过家长学生共同选课,让家长了解学校,更加支持教育。沣西文教园第一小学的天空之城——蜂鸟农科院学科融合系列课程实践基地,被评为“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育基地”;沣东第二小学通过错峰“云上选课”,分时段、分学段开展社团活动,保证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新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154所,100%全覆盖,参与学生96205人,参与率90.79%。三是以走进社会为核心,拓宽“第三课堂”提素养。充分利用辖区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历史文化、红色教育及研学基地等资源,每年组织3万余名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现有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崇文塔景区等7所省级、12所区级研学基地,提供优质的研学体验,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自然、陶冶情操,达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深入街道、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夯实基础,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建立“学校、教师、资源”三位一体的运行保障体系,助力“三个课堂”落地落实。一是办学条件快速提升。持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3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23所,改造升级学校272所,新增学位12万个,较托管移交时增加47.5%,学位供给充足。二是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累计新招聘教师6000余名,引入培养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000余名,创办名师名校长骨干建设团队70多个。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已在全国知名高校、师范院校直招签约优秀毕业生42人;实施“区管校聘”、教师编制“周转池”等改革举措,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三是优质资源持续增加。实施“名校+”工程,先后引入清华附中、西安交大附中、陕师大附中、西安高新一中、西安铁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在新区落地生根,组建“名校+”共同体104个,其中紧密型25个;创建省级智慧校园4所,市级19所,市级创客优秀学校50所。

——着眼长远,推进“三个课堂”提质增效。重点围绕教育质量提升,“双减”政策落实,优质资源带动,破除改革创新壁垒等工作,推进“三个课堂”提质增效。一是深化评价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聚焦课堂主阵地,创新教学方式,向“第一课堂”要质量。举办“课堂革命·西咸行动”教学创新大赛,探索课堂变革路径,140余名教师在省、市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300余项省、市级课题获准立项。二是加强常态管理,落实“双减”政策。坚持“双减”管理常态化,取缔无证培训机构7家;优化作业设计,获西安市义务教育学校优秀作业设计案例19项;严控上学放学时间,杜绝手机进校园,加强读物管理,开展大课间和阳光体育运动等,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做好示范引领。借助一流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通过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等,探索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移动教育等创新教育模式,推进资源信息化。创建市级教育信息化创新示范学校16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成果120件,获评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

榆林高新中学:“三个课堂”精耕耘“五育并举”树新人

榆林高新中学是榆林高新区管委会按照“五高五新”办学要求,总投资近7亿元,于2014年建成启用的一所现代化公办中学,占地23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现有学生3982人,教职工285人。

——抓牢教学质量生命红线,打造优质、高效、智慧的“第一课堂”。一是尊重差异打造“分层走班”优质课堂。采取行政班和学科班并行模式,合理设置分层科目和层次,对外语、数、理、化等学生普遍的弱势科目实施分层,通过双向选择、动态调层和导师引领、阳光帮扶,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学生成绩差距明显缩小。二是减负增效打造“五环六步”高效课堂。围绕“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益”课改核心,抓好“预习回顾+导课设问、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环六步课堂模式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六种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三是发挥优势打造“互联网+”智慧课堂。榆林高新中学是榆林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互联网+教育”的资源优势明显。利用智慧校园平台、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实现人机互动,为课堂教学搭载了智慧的翅膀;合作开办“云校双师+”课程班,实时共享优质资源,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瞄准核心素养价值导向,打造多彩、多元、多趣的“第二课堂”。一是面向全体打造“人人可选”的多彩课堂。现已开发出科普创意、特长发展、兴趣培养、学科竞赛、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六大板块,包括航模、足球、陶艺、剪纸等在内的40余门社团课程,异彩纷呈。教师“摆摊”,学生“选购”,供需两旺。二是关注特长打造“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课堂。为满足学生特长需求,学校按照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艺术修养、生活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六大方面,为孩子们的潜能发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校还在全市首推体育专项教学改革,开设游泳、跆拳道、乒乓球、篮球、武术等特长发展课程。三是贴近学生打造“大家都喜欢”的有趣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陶艺、品茶艺;采标本、做扎染;制精油皂、拍微电影;逛地震馆、看非遗展;成语大会、诗词大赛;趣味运动、艺术展演;集体生日、爱心义卖……这些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成为表现最亮眼,成果最丰硕、风采最集中的舞台。机器人、航模、科技创新各级各类奖项不断,生物萌芽社、书画社、茶艺社来访嘉宾不断,剪纸陶艺作品、叶脉书签、唇膏精油皂令人割舍不断。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校本、独特、开放的“第三课堂”。一是立足校园打造“实践第一”的校本课堂。内务整理、餐余清理;校园洒扫,车辆规整;图书管理,值周检查;志愿引导、礼仪服务;最美书房、最佳厨艺……在学生会的倡议带领下,同学们亲身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自觉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主人翁意识、自主管理能力、生活劳动技能日益增强。二是沟通社会打造“乡情浓郁”的特色课堂。女子民兵治沙连入学军训,补浪河高三团建拓展;市实践基地课程体验,博物馆址参观学习;走进清涧路遥纪念馆、去到《平凡的世界》拍摄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争当科技馆义务讲解员;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榆林大漠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军旅文化、现代文化濡染中,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传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乡土文化基因。三是面向未来打造“走向世界”的开放课堂。研学是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一个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重要实践平台。建校以来先后选派多批优秀学生到西安高新一中开展浸入式学习,到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研学,赴新加坡、美国等世界名校游学。

商洛市洛南县第二小学:打造“三个课堂”践行“幸福教育”

洛南县第二小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扎实落实“三个课堂”,把“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双减”政策和学校的“幸福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出具有洛南二小特色的“三个课堂”新局面。

一是落实探究式课程理念,强化“第一课”堂育人功能。为了提高“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学校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三级课程管理,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打造出自学、互学、检学和用学四个环节的“乐学”课堂。学校以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写课为抓手坚持开展“六课”研修活动,通过“对标说课”“同课异构”“新秀赛教”“名师展示”“单元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研讨”“学科共同体研讨”等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推进课改、培养骨干、全面带动、整体提升,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第一课堂”改革成效已经突显:通过改革,“乐学”课堂教学理念在学校已深入人心,并且造就了一批探索型、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培养了一批“勤奋、善思、合作、创造”的“乐学”少年,营造了“快乐、生动、多元、高效”的“乐学”课堂氛围,而且学校的教学质量连年位于全县前列,教研室把这一理念在县域内进行推广。

二是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深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拓思维,训练能力,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墙、读书长廊、功能部室、读书角、板报等环境育人功能,达到润物无声之效果。学校还开设了语言表演、非洲鼓等27个特色社团课程和跆拳道、足球、轮滑等9个特色训练班、48个经典诵读和趣味数学社团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并且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入队仪式、素质展演、“三礼六星”的举办和评选等活动,陶冶师生情操,厚植爱国情怀。同时,学校坚持“阳光体育书香校园”办学特色,开展好“晨诵”“日讲”“暮读”等“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坚持每年召开校园运动会、队列队形比赛、韵律操比赛,每周三心理咨询开放日等活动磨练学生意志,强健学生体魄,疏导学生心理建康。学校把“第二课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生日常教学、课后服务、学科融合等紧密结合起来,覆盖了全校所有学生和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第一课堂”补白,为提质增效添彩,扎实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办学目标。

三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优化“第三课堂”育人功能。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能从学校走向社会,造福社会。为了早日让学生体验生活,开阔眼界,学以致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校延伸到校外,学校分批组织学生前往“华夏文旅”“生物科技园”“航天基地”等特色基地进行研学,了解丝绸之路,树立航天梦想,探索生命起源。组织优秀党员,少先队员和优秀班集体前往“照金红色革命圣地”、永丰“老山书屋”、北宽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红色研学主题活动;并结合地域特点,每学期带领学生走进洛南文庙,气象局、水厂等了解家乡文化,拓宽文化氛围,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学校还创建了音乐小镇伶伦文化研究、洛南历史博物馆、洛南文化馆非遗文化等校外课程教育基地;锦绣大地植物园、县城北塬种植园两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旨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并让学生积极参加家庭活动,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news/4807.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2 年 11 月 19 日
下一篇 2022 年 11 月 19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