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道中华·边疆行”赴新疆沙雅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于7月12日走进沙雅县融媒体中心。沙雅县融媒体中心党支部书记伍俊辉带领成员们参观了中心的各个部门,并接受采访,为我们讲解了作为专业新闻人,他们在工作中如何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落实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以及在讲好沙雅故事中摸索出的经验方法。
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可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
“学好普通话,走遍神州大地都不怕。”纵观古今中外,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文化上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语言的习惯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果不会使用汉语,那么便难以深入领会典籍中的丰厚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经过翻译之后多少会有意义的改动和损失,英文翻译不出道德经的“道可道”,同样也读不出诗歌的韵味。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如果没有学会汉语,也会面临着无法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困境。
因而会说语言,会读写文字,一方面是日常生活需要,一方面是文化学习传承的需要。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正在于此,学习、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便是在温习中华文化,拾起那些古老的记忆,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去看庄子的大鹏,李白的诗酒,将自己融入到多元一体,团结互助的大家庭。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祖祖辈辈在血脉中的传承,而汉语汉字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失去了这段基因,便走不出一方的土地,看不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灿历史。
沙雅县融媒体中心采用双语形式进行内容制作宣传,一方面考虑到当地维吾尔族占比较高,使用维吾尔语更为亲切熟悉;一方面,使用汉语是最直接、最通用、最美妙的表达。“并不是说更注重这个国家通用语言,还是更加注重维语。我们没有这个的相应比重,只是因为在民族地区,在这里生活的大部分还是少数民族群众。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经过这几年的这个普通话推广教育,我们很多基层的群众打开电视,他看国语的新闻,他一样能看懂,能听明白。但是我们考虑的是民族地区,所以说我们的不管是新闻也好,短视频创作也好,我们作为媒体,坚持的一点就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可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所以说我们很多作品,这个除新闻以外,其他的作品我们更多的是偏向于国语的。那么在新闻上面,展现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够通过新闻看到沙雅,看到自治区,看到国家一些惠民政策的东西。所以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坚持用双语来做,我们先出国语的东西,然后有专门的翻译进行翻译。翻译完了以后,由维吾尔语的新闻采编制作人员再来创作。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在给老百姓宣传政策方面是做了双语的。”
双语课堂助力推普
在沙雅好地方app上有维语和汉语板块,在融媒体中心设置有专门的翻译室,维语和国语也有不同的录播室。如沙雅新闻、一周要闻等栏目也进行双语传播,在广播播报、公共场所标识等诸多场所,也都是贯彻双语政策全覆盖的成果。
双语教育不只是在学校内,在乡村的普通话培训班中,更是可以随时随处可以进行的。双语小课堂这一栏目开设并制作后,在街边巷头的大屏上播放,在电视上面也播放,现在在本地APP“沙雅好地方”上也能看到。它采用动画的形式进行词语讲解等双语教授,“搬到小屏上以后,更好地方便了老百姓去学习它。因为人们不可能天天坐在那看电视台去学,那么他随时可以拿出手机来,通过一个小课堂,他哪怕学会个简单的汉语词汇,简单的一句话,也都是好的。同时,为什么叫双语学习呢?就是让我们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我们的这个这个app,拿出一部手机,他就可以完成半个小时的一个学习。也能够让我们的汉族干部要开展好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也能通过手机,一个客户端,一个app,就可以学习到简单的维语,在下乡服务群众的过程当中更加方便。”
据了解,这些课程都是公开免费,并且能够切实起到教育功能的。纸媒、广播、电视、新媒体……一个栏目以不同的形式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学习需要。沙雅县融媒体中心真正做到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最大化了传播效果,积极发挥着信息服务职能。“千里之途,始于跬步”,一点点地积累,一点点地进步,到7月10日,双语小课堂已经到了第36期,它保持着更新频率,让少数民族群众学会更多的汉语词汇,让汉族群众学会更多的维语词汇,在双向传递传播的过程中,各族间的交流交往也愈加全面深入。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国家在学校、乡村、社区大力推广普通话,举办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交流进步的重要途径。沙雅县图书馆通过开展国学诵读、绘本制作、口语口才表达、礼仪规范培训等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润疆”工程不断走向深入。图书馆干部王玲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全县各族群众学习中华古诗词的热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扎实、做得更有意义。”
“诵读中华经典活动,我们做这个的初衷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老祖宗留下来了很多诗词歌赋。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们做工作的过程,前提就是文化的一种融合。如果说各个少数民族都能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形成认同,那么其他的几个认同,我觉得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我们的屏幕,通过我们的镜头,把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通过我们镜头语言来展现出来,让老百姓一看这个,原来国语的诗歌朗诵出来是这么好听。那么随着这几年国家通用语言的这个推广普及,很多基层老百姓已经习惯于使用国语来进行一些,这个不仅是生活当中的沟通交流,也更加开始喜欢或者习惯用母语来朗诵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在朗读时,音韵的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凝意炼字的表达富有文学美,或山水田园或家国天下的情怀富有人文美。通过比赛活动的方式,搭建一个让人们萌发兴趣、交流爱好的平台,在无数人的传颂学习中,中华文化的内涵历久弥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融媒体的形式也让在书上的文字“活”了起来,中央频道《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沙雅融媒体中心通过报道《阿克苏地区诗词学会采风创作活动走进沙雅》《网络中国节·端午丨粽叶飘香迎端午传统文化共传承》等内容,让人们看到二十四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沙雅当地演变出了多么精彩的活动,承载着滋养温润的文化内涵。融媒体的窗口也在为人们展现国学的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一种更为精致美好的生活方式。
“我们通过镜头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可以融入进来。而且这块,我们也是和比如说文旅部门、我们当地图书馆、文化馆来进行合作。在这些活动上面,他们是在现场的一个展示,我们来通过镜头的语言,可以扩大展示的群体面,而且持续时间也更长久。”
当现场的活动结束了,人们留下了珍贵美好的回忆。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那些美好的瞬间被记录下来,人们唱的歌还能通过网络在耳边继续跳动,人们跳的舞还能如花朵一般绽放在手机荧幕上。当我们大家都手拉起手,跳起舞来,民族团结也越做越好,越做越深入全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news/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