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7月中下旬,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在丰都县龙孔镇深入了解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龙孔吹打”和“戏牛舞”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传承现状,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文化注入更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
龙孔吹打是皇朝时代,皇宫先生用来娱乐休闲的一项活动,由小引子、调、占子、放朝等四部分组成,用老式的鼓、唢呐、铜鼓、钗子、棒子等演奏而出。龙孔吹打最开始使用的乐器是以黄泥巴为原材料,经过反复模型的打压揉捏而制作起来,后来采用竹子制作,做出来的乐器外形精美,但因不够耐用,最后采用木头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其材质坚固演奏出的音乐悦耳动听。传说在吹奏时动人惊起,引动七仙女下凡,听得入迷受其鼓舞跟着舞动,吹动一股风到龙孔镇,这才有了龙孔吹打。
冉龙华,龙孔吹打第三代手艺人,系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授了师爷李世代吹灯的技艺。冉龙华从小具有艺术细胞,本身又有极强的兴趣,文艺细胞突出有较强的音感,上街逛街时喜欢看拉二胡,就尝试自己学习,发现具有较强的天赋,继而被师爷看上,去学习了这门手艺。龙孔吹打,又吹又打,因为冉龙华的从小喜欢,长又大加以坚持,才能到现在如今的高超技艺,到现在作为龙孔吹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三样乐器同时演奏,并且最后凭借自己的本事,将龙孔吹打的手艺传承下来并且创立冉家班。
严师出高徒,一切以手艺为大。创立冉家班之后,从原来理发、拉二胡的手艺人冉龙华变成了当地鼎鼎有名的冉家班班主,除了对自身要求严格以外,对徒弟的教导也十分严厉。但是近年对于龙孔吹打的继承问题也让冉龙华颇为费心,目前学习龙孔吹打这门技艺的人较少,青年更是少有;而在这些学习技艺的人当中,纯粹为了继承和发扬的人又更加地少有。
非遗继承困境不仅出现在龙孔吹打,戏牛舞也如此。
在清末民初,外敌入侵,加上长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有人在夜间见到神牛痛苦地仰天长嘶,渐渐声音微弱至无。自古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牛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南方地区主要以种植稻谷为主,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种植稻谷时期,牛是农耕生产的主要工具;二是图腾崇拜,在周朝时期丰都便是巴国的别都,在这里的巴族人崇拜图腾。农村百姓缺衣少食,为了祈求更好的收成,以此衍生出了戏牛舞。
秦鹏,系目前戏牛舞的领班人。戏牛舞一头牛需要两人配合进行演绎,主要根据牛的生活习性以及人与牛的生活交往,比如吃草,牵牛,顶撞人,牛调皮等等。主要是以两头牛互动的形式进行表演,受欢迎度极高。其表演道具牛头采用竹子为原材料,将其编织成镂空的牛头形状,然后用纸做浆糊进行包装,再用布包裹让牛头,还原真实样貌;牛身,先用布做一身牛衣,再用成片的棕树毛将其打散吸附在牛布衣身上,布衣与棕树叶的摩擦更加牢固并且更加逼真。
2019年秦鹏受邀前往山东枣庄进行巡演,他的戏牛班子克服道具运输困难等问题,到达枣庄带着重达十多斤的牛头,披着厚重且不透气的牛身,最终完美呈现戏牛舞表演,反响热烈。“看到戏牛舞这么受欢迎是其最大的欣慰与感动。”秦鹏说。但是目前戏牛舞各类巡演机会变少,了解此项技艺的人数较少,学习传承的受众也仅仅只在同村或自家,秦鹏表示因为现在外出打工的青年较多,戏牛舞收入较低,所以导致了传承人缺失的情况,所以希望能够发扬戏牛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门非遗技艺。
面对经济腾飞和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非遗文化被大众渐忘,但今天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和人文的考验,它们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能量,它们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身份标识,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份文化自信和尊严;是我们的族群凝聚力,以一种“集体欢”的方式来共同经历一种充满乡音乡情乡谊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之旅,这种大家共同参与的“非遗”活动,我们不仅感受到这些“非遗”的文化魅力和引力,同时也使我们心彼此靠拢,并有一种齐心合力之感受和冲动;也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文化意味和美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独特、神奇、迷人的文化世界。
在采访秦鹏时,实践团成员们也亲身上阵感受了戏牛舞。躬下身体,带上牛头,披上牛身。“在这短暂的体验中,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累,但我更觉得是有趣的。如果能有更多的青年朋友和我一样能够直接体验到这项技艺,感受到戏牛舞的魅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看见戏牛舞、了解戏牛舞、喜欢戏牛舞。非遗的魅力无人质疑,只是现在能触碰到的人太少了。”实践团成员牟宏宇在体验完后感慨道。
“留住文化根脉”从来都不是简单说说而已,面对非遗传承困境,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将非遗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托起民族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news/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