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玥瑚:90后研究生扎根一线养殖 助力智慧渔业发展

陈玥瑚,西南大学在读研究生、共产党员,先后吸引带动40余名同学投身乡村振兴。申请发明专利、软著等3项,主持、主研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计9项,深度参与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渔业资源调查项目,入选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等荣誉二十余项。

央广网重庆5月4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方蕾 张梓欣)“关关难过关关过,遇到问题就逐一克服。”重庆90后硕士研究生陈玥瑚扎根一线养殖,观察鱼群摄食行为,选择环境影响因子建模,探索鱼群摄食规律,建立标准化的摄食行为谱。不同于市面上功能单一的智能投饵机,研二的陈玥瑚将目光聚焦在工厂化集约养殖。

创新创业 获荣誉二十余项

2018年,刚上大一的陈玥瑚在一次实地调研中发现鱼塘的水质污染和渔民过量投喂相关联。当时,不少人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农作物养殖联系起来发展“智慧农业”,不仅效率高、污染也小。

“可以做智慧农业,是不是也可以发展智慧渔业呢?”在浑浊的鱼塘边,看着渔民一桶一桶地将饲料倒在鱼塘里,陈玥瑚第一次萌发了做“智慧渔业”的念头,并开始自学相关课程,强化相关理论知识,为发展“智慧渔业”时刻准备着。

2019年冬天,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玥瑚在实验室里遇到了挚友廖玉琳,两人一拍即合,组建大智若渔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深耕智慧渔业领域。陈玥瑚表示,利用大数据判断鱼饿不饿、什么时候饿、有多饿,然后利用机器智能投喂,不仅能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减少水质污染。

她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正在向智能化、精准化、少人化转型,大学生应该认清现实、把握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新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我国是一个水产大国,距离水产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埋头苦干掌握新技术,发展智慧渔业,我们很有可能会弯道超车。”陈玥瑚向记者介绍到。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陈玥瑚坚守本心,奋发向上,申请发明专利、软著等3项,主持、主研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计9项,深度参与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渔业资源调查项目,荣获奖项二十余项。

做新时代水产人 以实际行动助力智慧渔业

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绘新图。陈玥瑚为采集不同食性的鱼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群体摄食规律,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阿里无人区、青海果洛、青海海南等高海拔地区,到北京、张家口等华北平原的河流水库,调查野外渔业资源,研究鱼类摄食行为,将模糊的人工养殖经验转换成计算机能分析的鱼类群体行为量化指标,并通过机器学习进行数学建模,根据鱼群实时行为的关键参数评估鱼类的饥饿程度,使投喂效率提高30%,鱼塘每亩增收5300元。她说:“这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不动手,不做实验,就无法切实地帮助渔民解决困难,也难以从中汲取创意灵感,更好更快地发展智慧渔业。”

陈玥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一线养殖,摒弃传统喂养方式,具体分析鱼情和水质状况,聚焦科学喂养,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实现自给自足。陈玥瑚表示,作为新时代水产人,她将继续深耕“智慧渔业”,同时联合团队持续深化技术研发,将渔业养殖技术应用于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以实际行动守护“一江春水”,为抓实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应有凌云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要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前途,做到乘着东风飞翔。”陈玥瑚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她始终热爱水产养殖事业,把时间和生命奉献给水产,真正做到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想渔民所想,用专业特长助推智慧渔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梦想、勇攀高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1138.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3 年 9 月 3 日
下一篇 2023 年 9 月 3 日

相关推荐